您现在的位置: 奥莱涅斯塔德 > 奥莱涅斯塔德经济 > 正文 > 正文

世界那么大,跟着杜塞尔多夫学派去看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6/6 10:49:16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文/张宗希插图/设计张哲

世界那么大,跟着杜塞尔多夫学派去看看

我们所做的,归根到底是讲述历史,我们展示事物,

让它们讲述自己的历史。——贝歇夫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摄影艺术已成为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及其艺术在国际上的金字招牌。“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的代名词。这个学派的最初贡献者是贝歇夫妇,随后由他们的一些学生来传承和创新。

贝歇夫妇的作品

德国摄影界前有奥古斯特·桑德,后有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这对夫妇的工业构成摄影延续了近50年的历史,持续拍摄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中正在消失的工业建筑,记录人类工业时代的遗迹,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摄影。他们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其关键词“工业考古学”为建筑摄影创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类型学。

希拉的青少年时光在东德波茨坦度过,她有个做摄影师的妈妈,13岁开始拍照,在当地一位老摄影师瓦尔特·艾希格林的工作室里学习,老先生派她去为铁路公司拍铁轨、蒸汽车头,这是希拉最早对钢铁材料的拍摄发生兴趣。伯恩长在矿工家庭家乡,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小矿区,希格兰德(Siegerland),伯恩从小所见的就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采矿和加工设备,他也熟悉环绕矿山周边而建的每一个小村子,着迷于“海港边的无人区和铁轨构成的景象”。那些机械设备在他眼里也是一种景物。

年,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开始合作,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他们在当时意识到了德国和欧洲重工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后果,那时,第一批工业设备已经停止运转,整个重工业建筑群都面临着关闭或拆毁的命运,但没有任何一家国家机构认为自己有义务全面地记录那些在各地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夫妇俩赶在消失之前拍下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旧工业建筑。他们的第一本书《无名雕塑:工业建筑的类型》由七个章节组成:“石灰窑”、“冷却塔”、“鼓风炉”、“提升塔”、“水塔”、“储气罐”和“地窖”。年,他们举办了第一次展览。

这些工业设施,如冶炼高炉、矿井、水塔对于伯恩·贝歇的童年曾十分重要,是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在贝歇夫妇的创作初期,这些建筑与伯恩·贝歇出生的地区齐根(Siegen)特有的木框架房屋一起,成为他们摄影记录计划的起点。他们按照功能、建造时期、地区特征和不同的建筑材料将这些建筑相互区分,力图展现建筑形式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当时一度被忽视的工业建筑在风格上的多样性清晰可见。

年,贝歇夫妇曾写道:“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式是技术的形式,虽然它们并非为了形式而产生。正如中世纪思想显露于哥特式教堂中一样,我们这个时代就体现于工业建筑和技术装置上。”

年,伯恩·贝歇开始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在他之前,这座学院一直排斥摄影。自贝歇夫妇共同复兴纪实摄影以来,整整三代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摄影艺术的领域。他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颇为深远,现今多位著名摄影艺术家皆出自二人门下。

他们并非以构成的目光来拍摄,因为影像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构成存在。在贝歇夫妇看来,这些工业建筑都是有生命、有表情的,他们仔细地观察并拍摄了它们,将照片像一部百科全书或辞典一样组合在一起。伯纳德?贝歇去世后,希拉?贝歇还在继续。近几年她逐渐开始不再继续,但不是完全停止。现在的她更关心年轻人,例如中国的年轻摄影家都在做些什么。

贝歇夫妇的摄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他们的作品可以联系到20世纪20年代新客观主义运动,诸如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卡尔?布劳斯菲尔德、奥古斯特?桑德以及阿尔伯特?伦格—帕兹奇。

康迪达·赫弗的作品

赫弗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在德国的土耳其劳工系列作品,是她最早的摄影项目之一,她在同一时期也拍摄了杜塞尔多夫街景。艺术家早年即使用手持相机拍摄完成室内空间作品,其中也包括一些来自中国的图像。

而艺术家赖以成名的,却是大画幅、高精度的空间特写,如“杜塞尔多夫莱茵河畔德意志歌剧院”(年),以及去年在中国访问期间拍摄的北京怀柔“篱苑图书馆”,这些没有人物的文化空间摄影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空间的相互影响。

想要对某物进行方法分析,那必然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艺术中的科学方法,其实就是“用视觉图像进行思考”的方法,它致力于用理性的方式反映现实,并用比当前盛行的智能手机快速抓拍更强烈的方式去质问现实。在康迪达·赫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证她的艺术创作流程。

赫弗由小画幅摄影起家,后来转向了大画幅摄影,而现在却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重视细节画面的小画幅摄影上。事实上,无论她是否注重细节以及是否从较大的维度去表现一个空间,相片的大小总是在制作阶段才被真正敲定。

由于赫弗在早年学习阶段曾接触过电影制作,即便是像幻灯片一样的慢速动态画面也依然对她有着重要的意义。“拍照有一种方法;制作照片有一种方法;展示作品亦有一种方法。康迪达?赫弗经常强调,在她的工作中,这三种方法同等重要。”赫伯尔特·布克特这样解读赫弗解读道作品。

杜塞尔多夫学派

80年代,德国的艺术家带领了回归具像以及表现绘画的画风,如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imKiefer)热衷于专注地挖掘德国历史,另一端则出现了新野兽派充满强烈色彩以及极度主观的创作。下一个时代则倾向较少的情感以及更客观的方向,而摄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主要媒介。

伯恩·贝歇(BerndBecher)和希拉·贝歇(HillaBeche)作为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两位老师,提供给他们的学生系统化以及规则的创作方式。师出二人门下的著名摄影史包括: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Struth)、康迪达赫弗(CandidaHfer)、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0、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还有阿克塞尔·赫特(AxelHütte)、坎迪德·霍夫(CandidaH?fer)、约格·萨瑟(J?rgSasse)以及劳伦兹·布尔格斯(LaurenzBerges)等人,被摄影界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

贝歇夫妇

伯恩·贝歇(BerndBecher,—)出生于德国齐根市,希拉·贝歇(HillaBecher)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年两人开始共同创作,拍摄德国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水塔、高炉等工业设施,并将这些照片按类型学组合,成为工业构成摄影领域的先驱,被认为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教父教母。他们为纪实摄影建立了一种新的传统,如今也被认为是发起者和铺路人。

他们曾参加第5、6、7和11届卡塞尔“文献展”,在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年获得荷兰伊拉斯谟奖。年获得瑞典哈苏基金会摄影奖。

康迪达·赫弗

年出生于德国埃贝尔斯瓦尔德,现居科隆。她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先后师从欧乐·乔恩和伯恩·贝歇学习电影和摄影。作为贝歇夫妇的学生,康迪达·赫弗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学派的代表之一。

年,参加了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年,她与已故的马丁·基彭贝尔格一道作为德国代表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年和年,艺术家分别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举办了个展。,年8-10月,由歌德学院主办的赫弗个展《论方法》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aolainiesitade.com/allstdjj/986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奥莱涅斯塔德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